在给大家科普上海的体制外学校之前,先说几句多年观察下来的感言。
本文针对普娃,定义为体制内中等偏上、考四校八大不可能,市重有点危险,区重没有大问题的娃。大多普娃并非智商有问题,而是不用功,或者不是特别适合体制内的学习方法,没有学习兴趣。
在此情况下,转轨也不是盲目的选择。
首先是看娃的意愿,这个年龄的青春期娃,如果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强压牛头喝水是不可能的。如何潜移默化让娃对出国留学这件事产生兴趣,关系到他转轨后是不是发力,需要家长的智慧。
二是英语能力,英语和数学决定了娃选择体制外学校的下限。即便是转轨,学校的选择非常多,好坏差异也很大。
1、真正的“国际学校”
招收的是国际留学生,学生是外国学生或者拥有外籍的中国学生。这些学校基本都是12年制的,列举几家知名学校如下:
其他还有新加坡国际、法国学校、德国学校等,高中阶段还有不少公立学校的国际班可供选择,比如上中国际。
2、纳入中考招生计划的“国际班”
既有我国高中学籍,又可获得合作办学机构的高中学籍,可选择参加“洋高考”,也可参加内地高考。上海一共有21所高中拥有这项资格,即国际课程试点学校。
除21所外,个别体制内普通高中也有计划外招生的“国际班”:
其中好几家的表现非常抢眼,比如南洋模范是公认的加拿大方向业界第一。
但21所并非家家都是好学校,比如公立高中国际班由于公费,国家拨款非常有限(每区经费一样,如本区内开国际课程的市重点高中好几家,杯水车薪可想而知),因此基本没有任何优点。曾有同学当时看中学费便宜,离家近,傍公立高中名气响去的,后来成绩不行无奈提前出国。总之,出成绩是王道,出不来成绩是不是21所都没用。
在后疫情时代,如果为了保留高中学籍上21所之内的学校,家长可能是做两手准备之想,实际上国际课程学生博高考机会非常渺茫,哪怕是学霸也会因为时间管理的问题累个半死,过去是完全不建议家长这么做的。如今个别家长想走中外合作大学路线,这种升学通路未做研究不予置评。
上海还有大把21所之外的国际学校,由于开立较晚,在国家关闭批准资质后成立,但并不代表质量不好。至于高中学籍,已经想好出国的话完全可以放弃,国内高中文凭也就是废纸一张。看各公众号榜单也可以发现好多家21所内的国际高中榜上无名。
3、众多民办学校开设的“国际高中部”
这类学校通常12年制,前九年属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有学籍,后三年高中阶段没有国内学籍,只能参加“洋高考”。比如:中芯,万科,诺德安达,康德,赫德,惠立等等。
4、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国际班”以及民办国际高中(仅有高中部)
不属于教育部备案的学校,但是近两年升学成绩非常亮眼,比如领科、光华剑桥、上实剑桥WLSA复旦等等。
我将以上二三四类能查到详细数据的学校做了个合集看看(黄色底色的为21所),其中不包括数据不公开透明的公立学校国际班以及新设高中部未公布具体招生信息的学校。以下排名按各所在区域随机排,与学校水平高低无关。